畢卡索的〈亞維儂的少女〉
2008/08/27 – 10:20 上午這篇文章被點閱了 22,424次
文/王福東
![]() |
「亞維儂的少女」 畢卡索(Pablo Ruiz Picasso, 1881-1973) 1970 |
位於紐約中城53街的「紐約現代美術館(MOMA)」,是學藝術的人到紐約之後,必須拜訪的重要景點之一。
1983年秋天,筆者第一次到紐約時, 猶記得剛踏進MOMA美術館之後,馬上就被畢卡索的〈亞維儂的少女〉深深的吸引住。
畢卡索1907年創造了〈亞維儂的少女〉,這幅有著類似非洲原始雕刻面具的繪畫作品,如果以我們70年代末期在台灣所接受「學院美術教育」的技法來評量,畢卡索〈亞維儂的少女〉的畫面,有許多地方乍看之下都還是「未完成」;甚至是「剛打底」的狀態。難怪在1907年代,在那個還是屬於「泛印象主義」天下的巴黎藝壇,〈亞維儂的少女〉剛出現時,「不被接受、甚至被嘲諷」是可以理解的。在當時,確實沒有人會想到〈亞維儂的少女〉,後來竟會成為是一件標誌立體主義開山祖師的里程碑,並成為20世紀現代藝術中一件永恆的經典代表作。
探究畢卡索創作〈亞維儂的少女〉這件作品,其所以標誌立體主義藝術的「幾何性格」,不但不是源自西歐固有傳統的希臘幾何圖學,反而是與原始非洲面具雕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去年〈2007年〉夏天,「紐約現代美術館(MOMA)」特別策劃了一項「畢卡索的亞維儂少女100歲」特展,展出包括9件來自公家與私人收藏家手中有關〈亞維儂的少女〉的預習作品,可以說是百年來唯一一次針對〈亞維儂的少女〉這單一作品,進行學術性研討的重要展演活動,可見畢卡索〈亞維儂的少女〉這件作品,在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。
早在1905年以後,畢卡索就一直想要尋找人體繪畫的新途徑,對他影響最深的,包括有伊比力半島的雕刻,以及畫家葛利柯、高更與馬諦斯等人的作品,特別是馬諦斯的啟發與影響。
馬諦斯於1906年到1910年間,創作了許多受非洲雕刻影響的油畫,是直接激發畢卡索創作出〈亞維儂的少女〉這件「驚世駭俗」作品的源頭,固然,馬諦斯本人從此往野獸派一路走去,但另一方面,卻也成就了畢卡索的〈亞維儂的少女〉,因為馬諦斯的作品,以及他從象牙海岸與西非法屬殖民地旅行時所帶回來的雕刻,觸動了畢卡索靈敏的神經系統,進而以概念性的手法來傳達他對人體繪畫的情境,成為20世紀以來第一幅被評定為真正屬於立體主義的第一件繪畫作品。
【本文作者簡介】![]()
|
||
|